风车转动的童年 头部

风车转动的童年

作者: 李倩倩 王秀琴 来源: 新疆电力 发布时间: 2025-05-09 字号:【

五月的阳光穿过立井社区活动室的玻璃窗,在课桌上洒下斑驳的光影。二十几个孩子围坐在环形课桌前,眼睛亮晶晶地盯着讲台上旋转的白色风机模型。这是5月6日午后,新疆电力龙源新能源“红马甲”志愿服务队带来的特别课堂——当西北戈壁的风车传奇,遇见城市孩童的好奇心。


图为志愿者给小朋友讲清洁能源的知识

“达坂城的姑娘辫子长,达坂城的风车转太阳……”志愿者李倩倩以熟悉的旋律为引,带领孩子们“穿越”到30多年前的达坂城戈壁。那时狂风肆虐、荒无人烟,龙源新能源的首批风电先驱却在此竖起新疆首台丹麦引进的风力发电机,开启了“追风”征程。如今,达坂城道路两旁上百台国产金风机组擎天而立,曾经“平沙莽莽风夜吼”的荒芜之地,已变身“风车林立接云天”的绿色能源地标,成为“中国风电摇篮”。

“那时候没有起重机,前辈们用人力拉电缆,在零下20度的风雪里调试设备。”李倩倩指着照片里冻得通红的笑脸,“现在这些‘追风者’的孙子,都和你们差不多大啦。”

幕布切换成无人机航拍画面,绵延数十里的金色戈壁上,印着“国能”标识的白色风车阵列如同钢铁森林。当镜头掠过叶片上凝结的晨露,教室里响起一片“哇”的惊叹。“这些国产风车每年发的电,能让全乌鲁木齐的灯亮整整三个月!”李倩倩话音刚落,后排的小胖子突然站起来:“老师!风车转得那么慢,怎么发得出电呀?”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用橡皮泥捏风车

这个问题,在接下来的科技互动环节有了答案。志愿者马世杰搬出风机模型时,孩子们像发现新大陆般围成密不透风的圆圈。当他把模型移到阳光下,三片叶片开始慵懒旋转;挪到背光处时,旋转戛然而止。

“原来风车要晒太阳才能工作!”扎着羊角辫的阿依努尔恍然大悟,惹得大人们忍俊不禁。马世杰趁机举起手电筒:“其实驱动叶片的是风能和光能的合力——就像你们骑自行车,顺风下坡时最省力。”他拆开模型底座,露出微型发电机和LED灯带,当叶片再次转动时,十几个小灯泡次第亮起,映得孩子们的脸庞忽明忽暗。

下午三点,活动室变成了创意工坊。彩泥的甜香混着此起彼伏的嬉笑,课桌上正在诞生形态各异的“新能源基地”。李倩倩蹲在孩子们的身边,教她们把蓝色彩泥搓成流线型叶片:“你做的这是海上风机吧?要不要加个小贝壳?”

夕阳西斜时,每个孩子都捧着自己的作品合影。艾力把黏土风机郑重其事地装进书包:“我要放在阿塔(爸爸)的出租车里,告诉他这是用‘风的力气’做成的。”二年级学生李明远则认真地在风车叶片上写下“一度电”,说晚上要放在台灯旁,“这样写作业时就知道节约用电了”。

图为志愿者和小朋友一起折纸风车

一直以来,新疆电力龙源新能源将关爱未成年人成长融入企业发展脉络,以“绿色教育+暖心守护”双轨并行,打造有温度、有深度的未成年人关怀体系。搭建“大风车小学”的绿色电教室,在新疆戈壁与城市社区之间用风机叶片转动知识的光芒,以责任担当托举起孩子们的未来梦想。

收拾教具时,马世杰在课桌缝里发现一张皱巴巴的彩纸,上面用拼音歪歪扭扭地写着:“我长大要造会飞的风车,把电送到月亮上。”窗外的晚风裹着沙枣花香飘进来,恍惚间,他仿佛看见二十年后,这些孩子中真有人站在戈壁的风机矩阵中,续写着新的追风故事。

脚部
X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