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夫”的淬炼 头部

“火夫”的淬炼

作者: 司俊、张人中 来源: 意昂3 发布时间: 2025-03-24 字号:【

3月19日,晨曦初露,四川白马公司锅炉房的轰鸣声早已穿透蒸腾的晨雾,似是奏响新的一天的序曲。

意昂3青年科技创新先锋杨柳和往常一样,套上沾着灰渍的蓝色工作服,开始了每天的巡检工作。在机器轰鸣的生产现场,他的指尖在仪表盘上快速游走,目光在显示屏上短暂停留,像一位老中医在把脉问诊。

图为杨柳在现场检查设备

“杨助理,你快来看,设备启动后跳闸!”听到同事的呼叫,他眉头一紧,凭借着多年来的经验,迅速通过DCS系统显示的曲线,判断出症结所在,随即抓起工具箱就往故障点跑——这样的场景,在他十九年的“火夫”生涯中重复了上千次。

“火夫”,是同事对杨柳的戏称,不仅因他参与了百余次机组点火,更因他对技术的“火候”掌控近乎苛刻。

在一次检修中,又一次发现汽动给水泵再循环调节阀阀门控制出现问题。“又是这个问题,哎,已经连续半年多了,不好解决啊”。同事向杨柳叹气道,“看来只有申请维修了,又要花六七万块钱”。

面对这个反复发作的“顽疾”,作为技术员的杨柳却暗下决心。他利用每天午休和下班后的时间,对着阀门结构图反复推敲,查阅不同负荷段阀门曲线的变化,现场测量数据上百组,甚至将定位器拆解后重新组装研究。

“你只是一个维修技术员,这个问题我们解决不了,没得那么简单,没必要那么拼......”

“这个问题一直都没彻底解决,你行不行哦?”

图为杨柳审查技术方案

面对质疑,杨柳只是默默将定位器的各种零件摊在办公桌上——这是他在思考了一个来月发现的线索:原装定位器的机械结构存在设计缺陷,长期震动导致关键部件磨损偏移。经过多次模拟测试,他创新性地提出“用智能型定位器替代传统机械结构,并加装可调式定位支架”的改造方案。当泛着金属光泽的银色支架首次安装在阀门上时,整个阀门控制曲线立即趋于平稳,困扰半年之久的问题终于解决了。

这项耗资不到一万元的自主改造,不仅破解了价值十万设备的“心脏病”,更开创了老式设备智能化改造的先河。

杨柳主持公司创新工作室工作期间,与工作室十余名技术骨干,一同将创新实践推向新高度。“冬储煤转运效率提升”项目就是其中之一,这一项目破解了两座露天煤场间传统车辆倒运效率低、成本高、环保压力大的难题。

图为杨柳“师带徒”开展现场培训

作为项目的主要参与人,杨柳负责前期调研和后期方案论证等工作。他白天到煤场观察转运过程和统计运载量,夜间盯着屏幕分析制约转运量的原因,最终和团队提出带式输送机转运的替代方案。当全长110米的封闭式输煤廊道贯通时,转运效率跃升50%,每吨成本直降5元,每年10万吨的转运量背后是近五十万元的成本节约。

这项斩获集团QC成果三等奖的创新项目,不仅让煤粉飞扬的传统作业区变身洁净高效的“煤流高速公路”,同时减轻了扬尘引起的环保压力,避免了汽车转运的安全风险。

截至目前,杨柳主持或深度参与了600兆瓦循环流化床锅炉床温控制系统、大型循环流化床引风机动叶与变频器协调控制、超临界循环流化床脱硫塔等科技创新研究工作,取得电力企业班组创新创效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专利4项、上级公司科技进步奖4项、意昂3QC三等奖2次等诸多成果。

杨柳用10余年匠心编制的这张“技术星图”,既标注着中国电力人攀登超临界技术高峰的坐标,也指引着后来者在循环流化床的烈焰中,淬炼出属于新时代的工业文明密码。

暮色中的冷却塔腾起白雾,像是为这位“火夫”加冕的绶带。如今,杨柳已走上管理岗,却仍保持着每天巡视设备的习惯,“创新不是颠覆,是让每个零件都找到最舒服的姿势。”他擦去安全帽上的煤灰,身后的万家灯火,正随着机组的脉搏明灭闪烁……

脚部
X
  • 2